国际油价变动率_国际油价变动率下降

1.分析货币危机的形成原因

2.什么是CPI指数,当前CPI持续上涨对老百姓生活的具体影响?

国际油价变动率_国际油价变动率下降

[汽车之家?新闻]日前,国家发改委宣布,11月5日24时起,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汽油每吨下调160元,柴油每吨均下调150元,其中92号汽油每升下调0.13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13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13元。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节省6.5元。本次调价是202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出现的第五次下调。

根据国际原油市场消息,由于特朗普误判胜选,且EIA原油库存大降,美油涨近4%收复39关口;美国WTI?12月原油期货电子盘价格11月4日收盘上涨1.48美元,涨幅3.93%,报39.14美元/桶。油价周三上涨近4%,此前特朗普在一场势均力敌的美国大选中错误地宣称胜选,当时还有数百万张选票尚未清点;且有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大幅下降。

周三美原油横盘震荡涨幅约为0.11%,昨日大涨2.86%创近4日内新高,虽然国际油价连续三天上涨,幸运的是,在这一轮估值周期中,国内原油的变动率一直处于负值,而且它还在不断扩大。截止当日收盘,美国WTI12月原油期货电子盘价格周四(11月5日)收盘上涨1.49美元,涨幅3.96%,报39.15美元/桶。2021年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上涨1.52美元,涨幅3.83%,报41.23美元/桶。

此外,一位石油输出国组织消息人士和一位熟悉俄罗斯想法的消息人士表示,OPEC和俄罗斯正在考虑明年初更大幅度减产,这对原油的上涨提供了动能。美国石油协会昨日公布了美国上周原油库存,美国上周原油库存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助推原油价格上涨。美国大选日到来,但局势并不是很明朗,投资者担心美国大选会变成持久战。

202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已呈现“四涨五跌十二搁浅”的格局。截至本次调价,汽油价格累计每吨下调1940元,柴油价格累计每吨下调1870元。(消息来源:今日油价网、央视财经;编译/汽车之家?毕业)

分析货币危机的形成原因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净出口(顺差)就是资本净流出,逆差就是资本净流入。中国大量出口货物到美国,美国人付给中国美元,中国人拥有了外国资产(美元)就表示中国的资本出去了。现在美国经历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也就是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资本净流入。注意的是经济学上的资本净流入和外商投资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衡等式NCO(net capitital outflow资本净流出)=NX(net export净出口)

一、关于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一)失衡的主要表现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的大量盈余并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提出,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对美国贸易盈余增加,以及包括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在内的石油产出国贸易盈余增加。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从1995年开始扩大,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在过去9年里平均每年增加800亿美元。1995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1140亿美元,约占GDP的1.5%;2006年达到8640亿美元,约占GDP的6.5%。同时,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出现了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经常账户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 。

(二)为什么失衡:理论分析

从储蓄与投资关系看,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一些国家内部的投资/储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恒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差额,即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国内投资大于储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大于储蓄,表现为经常项目赤字;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表现为经常项目盈余。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世界资本流向发生逆转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从资本净流出国变为资本净流入国;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从资本净流入国变成资本净流出国。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FDI)也发展很快,2006年世界FDI总计为12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同比增长48%。美国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为1173亿美元,同比增长78.2%;欧盟其次,为54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1%。

从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来看,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汇率变化是影响商品进出口流量的惟一因素。这样,在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时,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而在国外市场出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相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进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而在国外市场上出口商品则变得更加昂贵。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目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美元汇率之间确实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因果关系(约有2年时滞),美元贬值是缩小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重要途径。因为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0%,就会使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改善一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亚洲国家要减少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也需要对其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为什么失衡:美国与亚洲

如果将世界经济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两部分,那么,“美国”与“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将互为相反数,即“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意味着“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要分析“美国”经常项目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逆差,就必须分析“亚洲国家”经常项目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顺差;要减少“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就必须减少“亚洲国家”经常项目顺差。

1、美国为什么失衡?

储蓄率下降。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消费率长期稳定在61%-63%的水平,这一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升,2004年达到70%,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储蓄率急剧下降,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资金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可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说明美国储蓄率的下降情况:(1)国民净储蓄率。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1994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15%,2001年以后一直徘徊在1.5%。(2)私人储蓄率。私人储蓄率是指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私人储蓄率基本稳定在8%-10%,从90年代起不断下降,1995年下降为4%-5%,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降至负数,2005年第三季度达到-1.6%,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06年年底美国私人储蓄率已经是连续20个月为负数。(3)储蓄占GDP的比重。1990年-1999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16.3%,2000年-2002年为16.2%,2003年为13.5%,2004年为13.7%,仅为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储蓄战略的改变。2000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美国经济陷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1年5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调到1%,为48年历史最低。美国政府的超低利率政策在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也诱发了资产价格泡沫,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1950年-1999年美国房产总值占GDP的比例为105%,2005年这一比例超过160%。

资产价格泡沫改变了美国的储蓄战略,扩大了美国的负债消费趋势。具体讲,资产价格膨胀提高了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抵押负债能力,使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负债水平持续上升。1980年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负债余额对CDP的比例为0.45、0.51、0.42和0.13。2004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至0.87、0.67、0.52和1.0。这种信用扩张提高了美国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尤其是消费需求水平。

同时,由于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使家庭名义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开始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变。目前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住房再融资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美国居民的家庭资产中,有价证券占比较大;2000年以后,房地产资产占比迅速上升。1991年有价证券占美国居民家庭总资产的比例约为13%,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5%。2005年房地产资产占比达到40%,超过有价证券。目前美国家庭持有的房地产净值是有价证券的2倍多。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推动了储蓄减少、消费增加。

储蓄/投资关系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长期、快速增长。产出扩大促进了国内需求和进口的增长,生产率提高还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了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差额,进而影响了储蓄/投资平衡。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乐观的增长预期还刺激了投资支出,收入和资产价格膨胀推动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最终导致储蓄/投资状况恶化。

与美国储蓄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美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1999年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18.7%,2000年-2002年为19.4%,2003年为18.4%,2004年为19.7%,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1.1%,远远高于欧洲(-2.9%)和日本(-9%)。

2002年-2004年,美国经济曾经出现了针对其经常账户巨额赤字的调整,即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最高跌幅达到50%。这本应成为美国扩大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的机会,但是,由于亚洲货币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美元并没有能够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美国与亚洲的贸易差额也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调整。

(四)为什么失衡: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的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等大规模地向国外转移,主要转向那些具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市场相对广阔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新兴市场地区。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由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传统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快速扩大,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严重依赖进口,加剧了美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失衡。

2、国际分工格局变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趋势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出口),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的集中,并进行面向全世界生产的新格局,具体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与全球供应链延长。跨国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从而使全球商品供应链延长。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出现,呈现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双方的贸易差额或经常项目差额。

3、国际资本流向逆转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国际资本将从收益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向收益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今天,尽管传统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依然有效,但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却发生了逆转。

一是美国在大量借入资源,流入到美国国内的国外资本已经接近其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7%。二是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借出资源,并且,这样的投资不是单个投资者为追求投资收益而做出的决定,而是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的结果。

4、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主要石油生产和输出国的石油收入大量增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成本迅速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贸易收支不平衡。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10美元飚升至每桶70美元以上,推动石油生产和出口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价值达到近800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开支急剧增加,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扩大的一半源自国际油价上涨。2005年,新兴市场地区的石油贸易盈余总计3474亿美元,占其全面经常项目盈余的68%,这也是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等产油国经常项目盈余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但是,石油生产输出国由此赚取的巨额收入并未被用于国内消费或进口,而是以投资各种金融债券、股权或资产等形式,重新回流到美国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

什么是CPI指数,当前CPI持续上涨对老百姓生活的具体影响?

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一种,是指对货币的冲击导致该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下降的情况,它既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成功冲击(即导致该货币的大幅贬值),也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未成功冲击(即只导致该国国际储备大幅下降而未导致该货币大幅贬值)。对于每个国家而言,货币危机的程度可以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标来衡量,该指标是汇率(按直接标价法计算)月变动率与国际储备月变动率相反数的加权平均数。当该指标超过其平均值的幅度达均方差的三倍时,就将其视为货币危机。

根据以往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经济学界出现了几种解释危机的理论:

1、对应于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产生了财政赤字导致货币危机的理论。其理论机理为:财政赤字的增加将促使通货膨胀上升,进而造成出口品成本上升、贸易条件恶化、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当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当局不能钉住汇率,同时,公众也能看到即将到来的崩溃,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降低,对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进行投机冲击,从而引发外汇储备的突然耗竭。

2、1992年的英镑危机,产生了国内外经济周期不一致导致的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间经济增长周期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一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内在冲突,是货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一国采取钉住汇率制时,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利率政策来保持币值的稳定,但如果本国与所钉住货币国家的经济周期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汇率与利率水平的矛盾,而当投机者注意到政府难以维持钉住汇率时,就会对该国货币发动攻势。

3、国外游资的冲击导致货币危机理论,可以解释90年代中期墨西哥的货币金融危机。该理论认为,在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但国内经济运行不健全的国家,往往会吸引大量的短期外国资本,这些外国资本主要是些专事货币与证券市场投机的游资。真正从事产业活动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非常稀少。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4、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导致货币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或体制僵化使宏观经济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进而导致汇市和股市暴跌引发的。根源在于东南亚各国僵化的汇率机制和脆弱的银行体系。

二、避免货币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货币危机固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但货币危机并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其中,制定适当的汇率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意义重大。

1、治理内部经济环境,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从根本上讲,对外来投机资本冲击的制动权在于实施正确的财政、货币及汇率政策,健全国内经济本身,提高国内经济的抵抗力。

货币政策要坚定,以防止货币进一步过分贬值。货币无休止地下滑,不仅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恶果,还会对借有外国贷款的国内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收支平衡造成巨大压力。另外,还要着重解决金融部门存在的弱点,在许多情况下,虚弱但又可能生存的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重建和再资本化,而那些无偿还能力的需要关闭或被强者所兼并。

在外币政策方面,要实行汇率目标区管理,增大汇率的弹性,以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在浮动汇率成为各国货币制度主流的大环境下,与一种货币保持紧密联系的汇率制度面临一系列问题:本币的强弱直接取决于被钉住国的经济表现;在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利率作为本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明显削弱;钉住汇率制要求本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将汇率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与本国国内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严格的钉住汇率往往是以牺牲国内经济稳定来谋求汇率稳定的,在决定汇率水平的最基本因素 国内经济状况不佳时,汇率会有贬值的趋势,若不及时下调汇率,势必让投机者有机可乘,从而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2、资本帐户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不能操之过急。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对市场所在国的经济和整个世界的经济,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一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促进了资本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投资的发展;另一方面,削弱了主权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便利了投机资本的流动,加剧了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因而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东南亚国家的实践证明:资本帐户过早开放,会使国内经济极易遭受国际流动资本的冲击。

什么是CPI指数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近几年来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CPI也同样在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近两年来GDP增长都在9%以上,CPI却没有多少波动,表面看来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市场行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之内CPI大起大落,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国的CPI大幅波动有些异常。三是随着CPI大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通货紧缩阴影重现。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月22日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了1.9%,环比回落了0.5%,比去年最高月份回落了3.4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使得国内不少媒体纷纷发出警言,如加息是错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放缓了、要警惕国内通货紧缩再现等。CPI应该是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东西,如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事实上,身边的消费品如电、车票、蔬菜、汽油、住房等,价格不断在上涨,为什么统计部门的数据却正好相反呢?其实,现实的经济并非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变幻莫测与随意,也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瞬息万变、忽然通胀、忽然通缩,它本身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问题可能出在对CPI统计的理解上。

现实经济生活与所公布的CPI数据为何全然相悖?我认为,国际油价、国内的工业品价格、交通运输费用、环保监管加强所造成的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的因素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来,造成了1月份CPI统计数据的回落。

中国的CPI包括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类,但近几年来民众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厉害的消费支出项目并没有包括在CPI中,如民众教育消费、医疗保险、住房消费等。举个例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之中,我国居住类人均年支出仅700元左右,而这些费用仅够支付每个家庭的水电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够,至于住房消费中的物业管理费、房租、购房消费等项目就更没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实上,这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个人住房消费,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个社会的总消费中,那么这个数字能反映整个社会真实的消费水平吗?如果这个比重无法反映在CPI中,那么CPI又如何反映真实的消费价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认为,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刚性上升趋势的房地产价格并不足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在供求对价格信号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的经济结构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说,CPI变化根本就不需考虑住房消费价格变化的因素。现在我要问的是,住房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如果住房是消费品,住房消费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到CPI中,那么这种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依据;如果住房是投资品,假定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很高,那么房地产业必然会吸引许多人及资金的进入,这会推高房地产投资资金的价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产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认为国内房地产没有泡沫,市场火爆的原因在于个人房地产需求过大而非投资过高。按照这个推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以住房消费为主导的,这样一来,住房消费价格不计算在CPI之内也就没有道理了。

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投资过热,如钢铁价格尽管在2004年宏观调控时有所回落,但很快就回升了,近几个月来上涨势头更是迅猛。还有电力、煤炭、运输、能源等行业,价格上涨的势头也不减。这么多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为什么没有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上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统计剔除了住房价格上涨的因素,从而掩盖了价格传导机制的正常性。因此,用失真的CPI来判断国内通胀率的高低,并以之为利率变化的依据,在根本上是不可取的。目前国内的利率为什么这么低、房地产投资为什么如此火热、民众的购房需求为什么如此旺盛,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失真的CPI指数来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阻碍了国内银行利率调整。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即使CPI能够很好地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它也只是央行货币利率调整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国内利率提高的条件早已水到渠成了,如美元加息、民众储蓄的变化、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等。从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来看,1月份国内储蓄存款同比少近3000亿元,银行存款的减少不仅表明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少,银行“短存长贷”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恶化,而且说明了对利率的管制使得大量资金进入了体制外循环,市场利率大大高于政府管制利率。可以说,目前经济生活中许多扭曲的现象都与国内CPI失真有关联。

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上,那种“逆风向而动”(即利率变化看CPI等经济数据的变化)的货币政策早已过时了,如今的美国货币政策操作早就脱离了这种过时政策而转向追求一种“中性”的货币环境。这里的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2005年中国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已有的信息来说,这种货币政策已开始向中性货币政策靠近,开始考虑如何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以过时的CPI权重作为市场活动及政府政策的参考,自然无法真正地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对CPI权重的修正是题中之义。目前通行的CPI所包含的信息含量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仅需要对它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与权重修正,而且还应该向社会开放统计指标的编制程序,提高统计流程透明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市场的经济活动及政府的政策分析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数据与服务。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qidongrm.com/jryj/25360.html
郑州今天油价92汽油_郑州今天油价92汽油多少钱
南宁最新油价_2021年南宁最新油价